法的作用的有限性(法的作用的有限性表现为什么)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但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下列没有体现这种局限性的是( )。
【答案】:B
法律作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3)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如人们的情感关系,友谊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就不应涉足其间;(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力的局限,在实践活动中,法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作用;(5)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滞后性,它总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变化。由此可知A、D两项正确。C项,法只能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而不能评判人的主观心理状态,C项正确。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所有利益,这是由法的本质决定的,并非其局限性。故本题选B。
学者们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原因不包括
学者们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原因不包括:法律重视程序,不讲效率。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也体现人的意志。
法律重程序,并非不讲效率,某种程度上也有提高效率的作用。法律强调稳定性,也尽量讲求灵活性,并非避免灵活性。同样法律重反映客观规律但也有人们意志的因素。正是因为法律只能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而无法干预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一特征决定了法律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同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一起调整社会关系。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雄伟方略,而厉行法治,就会必然倡导法律至上。在认识法律的作用时,必须注意“两点论”:对法律的作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既要认识到法律不是无用的,又要认识到法律不是万能的;既要反对“法律无用论”,又要防止“法律万能论”。
法律作用的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适用法律,法律只调整那些重要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有些“私”领域,只要它尚未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并产生超出该领域以外的社会影响,那么就不宜采取法律手段加以调控。以“公”的手段来解决纯粹“私”的问题,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法律自身特点产生的局限性:
1、法律是规范,不是规律本身,它总是体现着人的意志的。不管是出于阶级目的,还是立法者认识上的局限,法律总会存在着某种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
2、法律是概括性的规范,它不能在一切问题上都做到天衣无缝、续密周延,也不能处处做到个别正义。
3、法律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它总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变化。法律的稳定性和保守性与社会生活的变革性总是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出现“时滞”问题。
4、法律具有不能适时应变的弊端。法律是讲究程序的规范,缺乏对社会事件的及时应对和处理。法律规范从概括性、一般性、抽象性的特点中派生出僵化的一面。因而,当面对具体个案时,它就有可能成为非正义的、僵化的规则。
5、法律语言有其拙劣性,它留有许多自由裁量的余地,给适用带来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尽管法律是统一的行为尺度,但它存在许多不能作具体、确定规定的地方,这主要有:一是需要作价值判断的规定,如涉及“适当”“必要”“正当”“合理”等词汇之处。
二是后果归结中关于罚则幅度的规定,如“有期徒刑3年至7年”这样的规定,就需要进行自由裁量。法律推理过程中往往会离不开适用者的主观意志,因而也就渗透了适用者个人的非理性因素。
法律作用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法律虽然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规范制度,但是它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面是法律作用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的详细解释:
1. 静止性
法律具有一定的静止性,一旦制定出来,就难以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变化而及时调整,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而现实状况复杂多变、变化迅速,有些法律规则可能无法有效适应社会变化而失去它的作用。
2. 法律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法律的运用范围是有限的,遇到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往往需要借助其他手段和方法来解决,如商业谈判、谅解协议等。有时候,即使有法律作为支持,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3. 法律执行困难
法律规定了很多行为的规范和标准,但法律的执行也往往受制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如制约、贿赂等。在实际执行中,法律中的规定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执行。
4. 法律受到人的主观性限制
法律规定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但对于一些主观恶意较强的行为,法律往往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一些恶意捣乱、克扣法定婚育等权利、假冒伪劣、走私等行为,需要社会治理和其他手段的配合。
综上所述,法律作用的局限性主要来源于法律自身特点和制度缺陷,并与社会实际情况相关。虽然法律的确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法律面前,人的行为离不开主观性的限制,因此化解社会矛盾还需要多种手段的结合。
怎样简述法的作用和限度?
法的作用是法理学上的概念,是指法对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发生的一种影响,它表明了国家权力的运行和国家意志的实现。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规范作用是从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这一角度提出来的,而社会作用是从法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一种目的的角度来认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的社会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的社会作用有四个方面:
1、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2、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4、保障和促进对外交往。(政治理论角度)
扩展资料
从法学角度出发,将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维护秩序,促进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富强、民主与文明。
二、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分配利益,确认和维护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
三、为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执行公务(即行使权力)的行为提供法律根据,并对他们滥用权力或不尽职责的行为实行制约。
四、预防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机关之间的争端。
五、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
六、为法律本身的运行与发展提供制度和程序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的作用近20年来,我国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这是经验的总结,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法律的作用,注意改正对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总之,认为法律无用,可有可无,或认为法律万能,都是错误的。
法的作用的有限性表现为什么?
法律的实施受人员和物质条件的制约等。通过查询法的相关信息得知,法的作用的有限性表现为法律的实施受人员和物质条件的制约,一些领域不宜由法律调整,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使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法的概括性使个别正义无法充分实现。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法律作用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限制因素存在以下5点:
1、有限性:法律不能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领域需要靠道德、纪律等其他规范调整;
2、滞后性:社会生活发展很快,而法律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
3、僵硬性:法律考虑的是一般情况、共性情况,可能会导致个案的不公正(如许霆案);
4、有漏洞:法律是人制定的,由于人在认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可能会存在漏洞;
5、不确定性:法律文本在理解上是有差异的,因而需要解释,不同的解释方法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扩展资料:
我国立法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立法决策和制定过程通常表现为由上而下,过多体现党政组织和上级意志,与主权在民的立法民主精神相违背。
首先,党中央和上级的意志对立法的决策、立法的过程和立法的结果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全国人大工作报告曾经指出:“党通过人大党的组织、在人大工作的共产党员,实施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权,充分发挥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在立法决策方面,需要制定什么法律、何时制定、具体由哪一个部门来负责,往往都由党政组织决定。在立法起草之前的协商阶段,党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重要的法律案往往要由全国人大委员长一级的党组会议审查通过之后,才可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其次,行政法规和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制定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上级政府和党的意志。
以国务院部门规章制定为例,国务院某部门的法制工作部门草拟规章的立法计划,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之后,规章的草案须提交该部门的党组办公会议审查,党组办公会议审查通过,才可以向国务院备案。
可见,无论法律,还是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其制定过程都过多体现了中央和上级的意志,广大人民群众无法直接向全国人大或其他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提出立法议案,这直接违背了立法的民主精神。
第二,立法过多地体现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
在一个习惯于依靠政策管理经济的国家里,政策往往具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内容,而在主要依靠政策推动改革的进程中,谁先获得了政策优惠,谁就可以在市场上领先一步而获益,而谁掌握政策权限,谁就有更大的支配裁量权。
新旧经济体制之间蕴含着的大量制度性或政策性利益差额,强化了立法中的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倾向,为立法保权、扩权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第三,民众参与立法不够。
广泛的民众参与是立法民主的重要体现,是法律获得正当性的源泉。在我国以往的立法实践中,对民众参与立法重视不够。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民众参与立法并提供了一些机会,但就制度设计本身而言仍存在很多漏洞。
总体而言,我国现有的立法监督制度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立法监督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集中行使立法监督权的专门机构。由于立法监督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人员,很难保证监督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立法监督的程序不完善。对于立法监督主体应当怎样进行监督,对监督对象的哪些内容进行监督,以及不同监督主体意见不一致时应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法律规定并不明确。
第三,整个立法监督体制缺乏有效的启动程序。
参考资料:共产党新闻网——我国立法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