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专家辅助人享有哪些权利(刑事诉讼法律师权利)
如何理解新刑诉法中的“专家辅助人”条款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92条首次将“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引入到刑事诉讼程序中来。此举旨在强化对庭审中涉及的鉴定意见的实质性质证,进一步规范质证程序,提高对科学证据的质量要求。“专家辅助人”是学界的一种普遍称谓,而非法律上明确规定的概念。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也出现了“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的规定。在这两个司法解释中分别出现新概念“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和“专业人员”,在学界被称作“专家辅助人”。
“专家辅助人”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方面具有专门的知识或经验,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就诉讼中涉及到的专业性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审判者对案件事实进行准确认定的人员。新刑诉法第192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刑事诉讼中的这一“新生事物”,在工作中作出相应调整。
新刑诉法对于“专家辅助人”的具体地位和作用,仅做出比较笼统的规定。为了深入理解法律规定中“专家辅助人”的地位与作用,不妨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就诉讼地位而言,“专家辅助人”是诉讼参与人的一种,但“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又不等同于鉴定人。在我国当前的刑事法律体系中,只有侦查机关和法院有权决定是否聘请鉴定人对案件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进行鉴定,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无权决定是否聘请鉴定人,只能申请补充鉴定或重复鉴定。但对于是否聘请 “专家辅助人”,可以由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自行决定并申请法庭通知其出庭。
其次,“专家辅助人”的诉讼作用,集中体现在出庭质证的过程中。它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维护聘请方当事人的法益,就对方提出的涉及鉴定意见或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或质询,作出说明或对质;二是协助聘请方对鉴定人或对方聘请的“专家辅助人”进行询问,并对案件涉及的鉴定意见加以质证。
两个方面皆是为对鉴定意见进行实质性质证,使鉴定意见在质证中得到检验,有利于审判者对案件涉及的专业性问题进行正确理解,从而对鉴定意见是否客观公正做出更准确的判断,确保诉讼程序的正当性。
专家辅助人适用回避制度吗
法律分析:民诉中专家辅助人不需要回避。法庭审判时,专家辅助人不适用回避制度,其设置是为了帮助一方说明问题,费用由申请人承担,也说明了,专家辅助人不具有中立地位;在侦查、检查活动中,专家辅助人是为了帮助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查明案情,有居于中立地位的义务,此时适用关于鉴定人的回避规定,需要回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九十七条 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法庭对于上述申请,应当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第二款规定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适用鉴定人的有关规定。
专家辅助人是不是诉讼参与人?
专家辅助人属于诉讼参与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经人民法院通知后可以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鉴定人有权了解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时可以询问当事人、证人。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意见,在鉴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所以专家辅助人是诉讼参与人。
诉讼参与人并非仅存在于某一种诉讼程序中,在我国,无论是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都存在“诉讼参与人”这一概念。不少词条在解释这一概念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就引用了《刑事诉讼法》第82条的规定,事实上这个法律条文是解释“刑事诉讼的诉讼参与人”而非“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参与人”的概念外延显然要比“诉讼参与人”小,用这一条文作为“诉讼参与人”的概念,显然是错误的。
刑诉诉讼参与人包括:当事人(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诉讼参与人中的主要诉讼主体与非主要诉讼主体:根据不同的诉讼参与人在诉讼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权利、义务和同案件事实有无利害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诉讼参与人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当事人属于主要诉讼主体,而证人、鉴定人等则属于非主要诉讼主体。
刑事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法律主观:
刑事诉讼代理人的权限取决于被当事人的授权,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并记录在案。
法律客观:
《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八条
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
代理申诉、控告;
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
《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并记录在案。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卷。
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告知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和认罪认罚的法律规定,听取犯罪嫌疑人、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对下列事项的意见,并记录在案:
(一)涉嫌的犯罪事实、罪名及适用的法律规定;
(二)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等从宽处罚的建议;
(三)认罪认罚后案件审理适用的程序;
(四)其他需要听取意见的事项。
专家辅助人在民诉和刑诉区别
专家辅助人是当事人所聘请,通过自己的质证意见,使得法官对鉴定意见产生怀疑从而不予采纳的某方面专业或经验丰富的人。无论是在民诉还是刑诉中,专家辅助人都不是客观中立的,其诉讼地位就相当于一方当事人的证人。
专家辅助人又称“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指在某一专业领域方面具有专门的知识或经验,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就诉讼中涉及到的专业性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审判者对案件事实进行准确认定的人员。
就诉讼地位而言,“专家辅助人”是诉讼参与人的一种,他们都不是客观中立的,其诉讼地位就相当于一方当事人的证人。在我国当前的刑事法律体系中,只有侦查机关和法院有权决定是否聘请鉴定人对案件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进行鉴定,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无权决定是否聘请鉴定人,只能申请补充鉴定或重复鉴定。但对于是否聘请 “专家辅助人”,可以由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自行决定并申请法庭通知其出庭。在我国当前的民事法律体系中,对于鉴定意见等具有专业问题存在质疑时,可以向法庭提出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提出的专业意见,视为当事人陈述。
专家辅助人的诉讼作用,集中体现在出庭质证的过程中。它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维护聘请方当事人的法益,就对方提出的涉及鉴定意见或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或质询,作出说明或对质;二是协助聘请方对鉴定人或对方聘请的“专家辅助人”进行询问,并对案件涉及的鉴定意见加以质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3月14日修订)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8月31日修订)第七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24年修正)第八十三条:“当事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的,申请书中应当载明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基本情况和申请的目的。
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申请的,应当通知双方当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24年修正)第八十四条:“审判人员可以对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询问。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可以对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询问,当事人各自申请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对质。
有专门知识的人不得参与对鉴定意见质证或者就专业问题发表意见之外的法庭审理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4)第一百二十二条 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在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代表当事人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或者对案件事实所涉及的专业问题提出意见。
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法庭上就专业问题提出的意见,视为当事人的陈述。
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申请的,相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