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审判人员应符合哪些要求(民事案件中审判人员的回避由什么决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法律分析:民事诉讼法原则包括以下:(一) 当事人诉讼平等原则;(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三)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四)辩论原则;(五)处分原则;(六)检查监督原则;(七)支持起诉原则。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六条 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七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第八条 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第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第十一条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第十三条 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民事诉讼审判制度有哪些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诉讼制度可将我国的诉讼可以分为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民事诉讼,那么民事诉讼审判制度有哪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民事诉讼审判制度有哪些合议制:指由审判员或审判员与陪审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独任制:指由一名审判员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
注意合议制度,一审二审再审的合议庭组成。
陪审制度:指审判机关吸收法官以外的社会公众代表参与案件审判制度。
回避制度: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经济案件,执行审判任务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与案件具有一定利害关系,遇有法律规定的一定情形,应当主动退出本案的审理,当事人及其他代理人也有权请求更换审判人员。
公开审判制度:指要求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理过程应当向群众公开,向社会公开;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要公开宣判。
二、民事诉讼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吗民事诉讼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了法律援助的范围,其中包括民事诉讼也包括刑事诉讼,如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因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等。
三、民事诉讼中常见虚假证据(一)虚假证人证言
民事诉讼中,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出现虚假的证人证言。有时由于证人人数众多,且经常以各种理由不出庭陈述,人民法院往往只能逐一到当地核实,有时为了找到每一个证人还要往返几次,工作量十分巨大,严重影响了办案效率。
(二)有关公章的虚假证据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利用盖章漏洞篡改证明内容、非法使用空白证明信或伪造公章。这些行为近年来在民事诉讼中屡有发生。例如,某区法院在审理一起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当事人竟然伪造公安部的公章出具虚假证明。
(三)伪造、篡改国家机关文件问题
有效证照、国家机关文件作为书面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力均属较强者,然而近年来民事诉讼当事人对其伪造、篡改的情况屡见不鲜。另外,现在诉讼中常出现多种伪造证件,如身份证、行车执照、学历证、房产证甚至离婚证,五花八门,分辨起来着实不易。
(四)虚假票据问题
在民事诉讼中,民事主体之间是否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欠款是否付清,货物是否查收及其相关权利义务,很多内容要依赖票据证明。然而,现实情况是票据管理混乱,伪造票据现象比比皆是,查证起来有相当困难。
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关于的有关知识,相信通过上文的介绍,对于“民事诉讼审判制度有哪些”有关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