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期间又犯酒驾(取保候审期间又犯酒驾是否收监)
醉驾取保候审期间无证驾驶怎么判
取保候审期间无证驾驶的判刑如下:
1、醉酒驾驶被取保候审后,嫌疑人又无证驾驶的,一般会取消取保候审,可以对嫌疑人拘留,并且对当事人给予200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行政拘留;
2、取保候审期间无证驾驶,如果没有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不触犯刑事法律,属于违法法律法规的行为,公安机关都有权解除取保候审措施,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醉酒驾驶处理流程:
1、被带到医院进行抽血检查,等待验血报告出来,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4个工作日;
2、验血报告出来后,根据酒精含量程度来认定是酒驾还是醉驾,如果酒驾的话,扣证加罚款;如果是二次酒驾或醉驾,扣证加罚款的同时,还要面临扣留或被提起公诉;
3、交纳一定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后,进入取保候审状态,等待检察院向当地法院提起公诉,向醉驾人员下达起诉书;
4、法院受理后,根据司法局出具的调查建议进行审判,下达判决书;
5、领取判决书,到当地派出所取消取保候审,到指定地点领取当时缴纳的保证金,最后去服刑。
综上所述,因醉驾取保侯审期间,又无证驾驶被查。与上次醉驾二罪并罚,取消取保候审收监候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取保候审期间酒驾有没有影响
法律主观:
取保候审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某些 犯罪嫌疑人 、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如果在取保候审酒驾涉嫌犯罪的数罪并罚。 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六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四)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 没收保证金 ,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 取保候审期间 未违反前款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应当 退还保证金 。
法律客观: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零三条 公安机关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对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根据案情变化,应当及时变更强制措施或者解除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取保候审期间交通违法会被收监吗
取保候审期间交通违法不会收监。
违反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有权解除取保候审措施,并可以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如果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期间醉酒驾驶机动车并造成交通事故,属于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违法行为,将可能被判处拘留、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等处罚,但不能被收监。如果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期间无证驾驶,将可能被处以拘留、罚款等处罚,但不能被收监。但如果犯罪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的规定,情节严重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采取逮捕措施。
取保候审的条件包括:
1、有固定的住所和就业情况,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收入;
2、身体健康,不存在患有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情况;
3、有配合司法机关调查案件的态度和行动,不存在逃匿、销毁证据等行为;
4、没有重大作案嫌疑,不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5、有一定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存在潜逃出境的风险。
以下情况取保候审决定将会被解除:
1、案件审结:如果案件已经审结,无论被告人是否被判有罪,取保候审决定均会自动解除;
2、取保期限到期:取保候审决定一般会规定取保期限,如果取保期限到期,取保候审决定会自动解除;
3、取保条件变更:如果被告人违反了取保条件,如离开指定的监管区域、拒绝配合调查等等,取保候审决定可能会被撤销,重新实行羁押措施;
4、法院决定:如果法院认为被告人存在逃避诉讼、妨碍案件侦查、危害社会安全等情况,或者取保候审决定存在错误,法院可以决定撤销取保候审决定,重新实行羁押措施。
综上所述,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限制和要求,且案件侦查期限内未发现新的证据,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应当及时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撤销取保候审措施。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取保候审期间不会再将犯罪嫌疑人收押在监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开设赌场取保候审又醉驾前案20天开庭有影响吗?
如果只是酒驾只对该行为作治安处罚,不会对取保形成影响,但醉驾就可能收监。扣除保证金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醉驾取保候审期间又醉驾怎么判?
醉驾取保候审期间又醉驾的判刑的方式:
1、二次醉驾,无论是否有其他情节,都会被法院判处6个月以下的拘役,但一定不能判处缓刑;
2、《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3、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4、前款规定的“道路”“机动车”,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汽车之家报价
取保候审期间酒驾会不会收监
法律分析: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取保候审期间有行政违法行为的,一般会对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但是不会被收监的,收监是对犯罪分子实施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就离谱!男子上午取保候审,晚上再次醉驾,如何看待该男子的行为呢?
男子酒驾被拘留,结果上午取保候审,晚上又再次醉驾,这名男子是真的一点都不把中国法律放在眼里啊,对于这名男子的行为,我觉得是缺乏管教和惩罚的原因导致的,而且我是非常不不惯这名男子的这样行为,因为这样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第一、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男子酒驾被拘留后,不悔改,结果取保候审不到半天,晚上再次因为醉驾被抓住,男子这样的行为已经是很严重的了。第一次被抓了还不懂反省,保审后还干再犯,说明了这个男子是一点都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而男子的这种行为也是很危险的,目中无人,醉驾不知悔改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到那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拘留了,而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第二、是对自己对他人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
男子的这样行为,已经不单单是无法无天的问题了,在保审的过程中还敢出去醉驾,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生命不负责任。要知道,醉驾是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严重的醉驾甚至人命关天,而这名男子的做法很明显就是没有认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我认为应该对这名男子进行严厉的处罚才行,不然他不会吸取教训的,最后只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交通安全一直是社会严厉打击的对象,对于醉驾更是不用说,一旦发现,轻则罚款拘留,重则是要负刑事责任的。男子的最近行为已经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会上升到破坏社会安全建设的级别了,毕竟男子不知悔改,在拘留的过程中被取保候审后还依旧嚣张再次醉驾,这不是妥妥的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吗?这样的行为必须得到严惩。
酒驾取保候审期间再开车会怎样
醉驾取保候审期间开车的后果如下:
1、醉驾取保候审期间不能开车,这时候开车属于无证驾驶,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2、人民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对罪犯提出管理要求,比如不能进入特定的场所、不能进行特定的活动等。
监外执行和取保候审有什么区别
1、监外执行适用于判决生效后符合法定条件的服刑人员;取保侯审适用于涉嫌犯罪判刑前被拘留或逮捕后符合法定条件的嫌疑犯或被告人。
2、监外执行是执行刑罚时暂时_取的一种变通执行方法;取保候审属于刑事强制措施。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一次酒驾二次醉驾可以取保候审吗
法律主观:
并未造成严重后果,且已经 取保候审 ,是不会被判刑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明文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 醉驾 是指因饮酒而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在这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20毫克就算酒后驾驶,大于80毫克即为 醉酒驾驶 交通违法行为之一,简称醉驾。 如果对相关情况的处理不清楚的,可以咨询 律师 来进行界定。
法律客观: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醉驾取保候审后又开车怎么处理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驾驶者的驾驶证会被吊销,所以在取保候审期间,不能继续开车,否则会构成无证驾驶,对当事人可以给予行政处罚。酒驾被取保候审,说明已经涉嫌犯罪,取保候审还要追究刑事责任。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将喝酒驾车分为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两个档次,并且对驾驶营运机动车的驾驶员加重处罚: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入刑的标准是怎样的
1、酒驾的入刑标准仅指的是醉酒驾驶的行为,而一般的酒后驾驶行为并不构成刑事犯罪。
2、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1)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2)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3)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4)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3、醉酒驾驶机动车,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又构成妨害公务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4、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被告人判处罚金,应当根据被告人的醉酒程度、是否造成实际损害、认罪悔罪态度等情况,确定与主刑相适应的罚金数额。
5、公安机关在查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犯罪嫌疑人时,对查获经过、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和抽取血样过程应当制作记录;有条件的,应当拍照、录音或者录像;有证人的,应当收集证人证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