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需要承担什么刑事责任
疫情期间造谣传谣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疫情期间造谣传谣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行政责任的话是没有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对当事人进行治安拘留,罚款标准是500元,当恶意造谣传谣已经严重扰乱到社会秩序的,按照传播虚假信息罪判处3~7年左右的有期徒刑。
一、疫情期间造谣传谣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故意造谣,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
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为防止疫情蔓延可以擅自设卡拦截吗?
为防止疫情蔓延不可以擅自设卡拦截,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
破坏交通工具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依《刑法》第119条之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严重后果,主要是指致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安全,造成了较轻的危害后果,或者虽然造成较重的危害后果,但不是严重危害后果的。
对疫情的防控不能单方面的只依靠政府部门,在国家为防控疫情已经做出最大努力的情况下,还有人随便在网络上对疫情进行造谣,这样的做法根本就不利于疫情防控,随便在网络上造谣,对不实的谣言进行传播的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承担什么责任
法律主观:
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如果不构成犯罪的,则属于普通的违法行为,可以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该行为构成犯罪了,则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法律客观: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网络造谣应当承担什么刑事责任
法律主观:
行为人在网络中造谣,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影响的,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规定如下: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之一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散布虚假信息承担刑事责任的标准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这并不等于公民就可以编造、故意传播其他虚假信息,如果公民编造或者故意传播其他虚假信息,虽然不构成犯罪,但也构成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上的行政违法行为,照样要受到法律的处罚的。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时,之所以将虚假的信息限于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和警情,这是因为这虚假的“四情”均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很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或者公共安全危机,任何国家机关和公民都必须严肃和认真对待,一旦有人编造或者故意传播这四类虚假的信息,就可能引起社会的恐慌,严重影响公民的公共生活,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从而引发公共安全危机。
扩展资料:编造虚假的险情的后果?
不管是编造虚假信息罪,还是传播虚假信息罪,主观上都必须是出于故意,行为人如果不是故意编造或者根本就不明知是虚假信息而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则不构成犯罪
法律依据:《刑法修订案》第一百七十条,法院对构成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犯罪分子,依据犯罪情节判刑,有两个区间,轻则可以判三年以下,如果情况特别严重,最高可以判七年徒刑。
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可能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根据不同的情形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主要就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具体根据发布虚假信息者的行为和造成的影响等因素来判定。这几天看到一个视频,有个IP属地是云南的网友发布了一则视频,称自己在上山捡菌子的过程中遇到3只野生的老虎在打架,配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山大王的生活 再也不敢去拾菌了…』该视频引发网友的热议。
这个视频我前几天也刷到了,本来我还以为是真的,看到评论区的网友在调侃说“兄弟,你这个角度怕不是在树上”、“在树上也不安全,老虎会爬树”等评论,还觉得挺搞笑的,没想到就翻车了。
云南省玉溪市的相关网安大队工作人员经过核查后发现这个视频其实在2019年8月份就拍摄好了,地点也不是在野外,而是云南野生动物园,证实了该发布者是在发布虚假信息,扰乱了公共秩序,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被行政拘留5日。
很多人现在为了博流量,会在网上发布一些虚假的信息或者视频来吸引眼球,但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可能还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知识吧~
⭕民事责任
在网上造谣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的商业信誉,根据《民法典》等法律规定,造谣或者传谣的人需要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可能还要进行一定的精神损失赔偿。造谣一时爽,追责泪汪汪。
⭕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比民事责任要稍微严重一点,民事责任的赔偿 +道歉或许能解决问题,那行政责任的就得去派出所“体验一把”了,因为散布的谣言扰乱了公共秩序,或者是诽谤他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还不构成犯罪,但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①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②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③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这些虚假的信息可能会引起群众的恐慌,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为了禁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制定相关的法规可以约束大家。像上面说的云南网友发布的这个视频,就很可能让不知情的人以为云南很危险,山上容易有老虎出没,当地人也可能不敢上山了。
⭕刑事责任
如果发布的虚假信息构成犯罪的,则进一步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了,例如在网上挑拨民族团结、国防利益的,或者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等,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的恐慌,根据刑法的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总的来说不管是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都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不要一时的头脑发热就在网上发布一些虚假信息,毕竟现在网络的传播速度很快,有些事态的发展是不可控的。在网上随便一搜因为发布虚假信息被处罚的案例就出现一大堆,说明有很多人已经触碰到法律底线了。
不过我们日常在使用电子社交软件的时候也要仔细甄别,不能盲目跟风去转发一些未经证实的新闻,如果发现有人在散播谣言,最好是能够保留证据,比如所发内容的截图、链接等进行报警处理。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是躲在屏幕后面敲着键盘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即使是在网上进行发声也要遵守法律法规,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