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完多久内报销有效(生育完多久可以怀孕)
特邀律师

生育险生孩子多久之内申请报销
生育保险在生完孩子18个月内报销,具体如下:
1、生育保险需连续买满12个月,宝宝出生的18个月之内报销,同时报销时需在保;
2、生育保险属于典型的地方政策,各地规定各不一,有10个月,也有6个月甚至更低的;
3、应以当地社保中心为准。
生育保险报销范围:
1、生育保险基金以生育津贴形式对单位予以补偿。补偿标准为:女职工妊娠7个月以上顺产分娩或妊娠不足7个月早产的,享受3个月的生育津贴;难产及实施剖宫产手术的,增加半个月的生育津贴;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半个月的生育津贴;妊娠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流产、引产的,享受1个半月的生育津贴;妊娠3个月以内因病理原因流产的,享受1个月的生育津贴。生育津贴以女职工产前或计划生育手术前12个月的生育保险月平均缴费工资为计发基数;
2、生育营养补贴与围产保健补贴,凡符合享受国家规定90天以上产假的生育女职工可享受生育营养补贴300元、围产保健补贴700元;
3、一次性生育补贴,原在单位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失业后,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时,可享受一次性生育补贴:流产400元、顺产2400元、难产和多胞胎生育4000元;对参加生育保险的男职工,其配偶未列入生育保险范围,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第一胎时,可享受百分之五十的一次性生育补贴;
4、生育津贴补偿到单位,参保女职工产假期间本人基本工资、奖金及福利费由单位照发;
5、计划生育手术费,包括因计划生育需要,实施放置宫内节育器、流产术、引产术、皮埋术、绝育及复通手术所发生的费用,列入生育保险基金结付范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五十五条 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一)生育的医疗费用;
(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生育保险生完孩子多久报销
法律分析:生完孩子报销生育险一般是在第二 个月,最晚当年内报销即可。
生育保险报销条件:
1、人单位为职工累计缴费满1年以上,粗继续为其缴费;
2、符合国家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计发。
产后多少天可以报销生育险
产后60天可以报销生育险。
生育保险报销包括以下内容:
1、生育医疗费,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内,因为妊娠、生育或者终止妊娠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
2、生育津贴,女职工产假期间享受生育津贴。生育津贴以所属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规定的产假期计发。生育津贴低于本人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
3、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费,按所属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
4、计划生育手术费用,包括职工因为计划生育实施放置或者取出宫内节育器、流产术、引产术、绝育及复通手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5、男职工假期津贴,已参保的男职工按规定享受的看护假假期津贴,以所属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规定的假期时间计发。
生育保险办理流程如下:
1、在享受生育津贴前,单位需要为你申缴生育保险,需要准备三个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和生育保险申报汇总表、社保登记表、养老、工作和生育保险人员增减表,些三表由企业准备;
2、由单位持此三表前往社会劳动保险部门进行申报,劳动保险部门受理后,会返回两个盖章后的表;
3、等到下个月,单位就可以正常缴纳新增员工的生育保险费用,这个要去税务部门交纳;
4、办理医疗证:怀孕后,由用人单位携带相关材料到社会劳动保险部门进行办理;
5、女职工生完孩子,产假满30内前(注意时间哦,逾期办理比较麻烦)向社会劳动保险部门提交材料进行保险支付的办理;
6、在进行保险支付办理的材料主要有:城镇企业职工生育情况表、身份证明信息、出生证、医院的医务证明、医务结算的单子等;
7、等待审核后,工作人员开据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费申请表;
8、等待社会劳动保险部门审批完成后,你可以携带相关证件到社保部门领取生育保险的报销金。
综上所述,产后多少天报销生育险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女职工产后,由用人单位或街道、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携带申报材料到区社会劳动保险处生育保险窗口报销生育保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生育险多长时间内报销有效
法律主观:
生育险多久内报销有效,各地标准不一。用人单位在职工生育30日内凭登记表、出生医学证明、出院小结等证明材料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手续。社保经办机构将职工生育津贴、护理假津贴拨付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必须将其用于职工在产假、护理假期间内应享受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法律客观: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生孩子报销多久有效
法律分析:生完孩子报销生育险一般是第二个月,最晚当年内报销即可。 报销流程: 参保职工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可按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1、符合国家、省、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 2、分娩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时,用人单位已为其参加生育保险且连续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满12个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五条 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一)生育的医疗费用;(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生育保险生完孩子多久报销
生完孩子一个月后进行报销
生育保险生完孩子多久后报销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生活中一般是生完孩子一个月后进行报销的,最好在生完孩子半年内进行报销。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职业妇女因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待遇。生育险待遇不受户籍限制,参加生育保险的人员,如果在异地生育,其相关待遇按照参保地政策标准执行。
领取生育保险待遇须携带以下材料
1.女职工单位须提供单位介绍信;
2.女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3.计划生育部门签发的生育证(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原件及复印件;
4.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婴儿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5.医疗费收据原件(包括产前检查的医疗费收据原件);
6.住院病历首页及医嘱单复印件(须在住院病历首页复印件上加盖医院公章);
7.有生育并发症者,须提供住院费用明细清单汇总;
8.提供女职工本人建设银行存折复印件或建设银行卡帐号,请将建行存折或银行卡与身份证复印到一张A4纸上并注明联系电话。
生育保险能报多少钱
1、生育保险基金以生育津贴形式对单位予以补偿;
补偿标准为:女职工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顺产分娩或妊娠不足7个月早产的,享受3个月的生育津贴;难产及实施剖宫产手术的,增加半个月的生育津贴,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半个月的生育津贴;
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流产、引产的,享受1个半月的生育津贴,妊娠3个月以内因病理原因流产的,享受1个月的生育津贴。生育津贴以女职工产前或计划生育手术前12个月的生育保险月平均缴费工资为计发基数。
2、生育营养补贴和围产保健补贴,符合国家规定的90天(含90天)以上产假的女职工,可享受300元的生育营养补贴和700元的围产保健补贴;
3、原单位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失业后,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可享受一次性生育补贴:
流产400元,自然分娩2400元,难产和多胞胎分娩4000元。参加生育保险的男职工配偶不在生育保险范围内,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第一胎时可享受50%一次性生育补贴。
生育保险多久报销有效期
生育保险报销有时间限制,劳动者可以向相关单位申请报销。错过了生育保险报销时间,是没有补办申请的。由于各省市大部分会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关条例,所以各地生育保险报销时间都有所不同,生育保险报销时间应当以当地的社保中心规定为标准,时间长的可在孩子出生的18个月内报销,但部分地区及城市限制于6个月内。
【法律依据】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