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构成放火罪(怎么样构成恐吓罪)
放火罪的认定有什么标准
放火罪 中强调行为人纵火的故意,所以如果是过失引起了火灾的话,那这个时候只能按照 失火罪 进行处理。虽然都是构成了 刑事犯罪 ,但因为恶劣程度不同,那实际在对行为人处罚的时候,其实最终判处的也就不太一样。由此可见,在对放火罪进行认定的时候是多么重要,否则就有可能定错罪。 一、怎么认定放火罪 1、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侵犯的对象,主要是公私建筑物或者是其他公私财物。实施的对象包括工厂、矿山、油田、港口、仓库、住宅、森林、农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物。 2、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危害公共安全,一般包括三种情况: (1)危及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 (2)危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3)既危及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又危及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3、主体为一般主体,并且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本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二、放火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1、区分放火罪与一般放火行为的界限 一般放火行为,是指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放火罪与一般放火行为,在客观上都可能造成轻微的危害结果。因此,它们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造成轻微的危害结果,而在于前者危害公共安全,后者不危害公共安全。从理论上说,界限不难区分。但在司法实践中,在处理具体放火案件时,对于某种放火行为是一般放火行为,还是构成放火罪,有时发生意见分歧。 2、区分放火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放火犯通常以烧毁目的物为犯罪目的。但是,判断放火罪的既遂与未遂,不应以犯罪目的是否达到为标准,而应以行为是否符合本 法规 定的放火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本法对于放火罪的规定有两个条文,即本条和第115条。这两条的关系是,本条是规定放火罪的构成要件的基本条款,第115条是与本条相联系的结果加重条款。 根据 刑法 理论,结果加重的条款是不发生 犯罪未遂 问题的,只有该条文规定的严重结果发生了,才能适用该条文。所以,认定放火罪的既遂、未遂,应以本条规定的放火罪的构成要件为标准。根据本条,只要实施了放火行为,点着了目的物,引起目的物燃烧,使目的物有被焚毁的危险,即使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目的物被焚毁,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构成放火罪的既遂。例如正要点火,就被人抓获,或者刚点着引火物,就被大雨浇灭等,应被认为是放火罪的未遂。 3、区分放火罪与意外火灾的界限 意外火灾,是指由于不预见或者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况,如然山火、雷电、地震以及其他不能预见和抗拒的原因引起的火这种火灾的发生,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危害了公共安全,有的还与行为人的行为有关,但行为人主观上既无故意,又无过失,因此,不构成犯罪。在处理这类案件时,由于有时只看到火灾的发生与行为人的行为有关,而忽视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的考察、分析,因而在罪与非罪问题上发生分歧。 4、区分放火罪与放火烧自己财物而又不危害公共安全的为的界限 从法律上讲,任何人对属于自己的财产都有处分权。包括将其毁坏,使其失去使用价值或者价值。但是,这种权利的性质是以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的。只要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放火烧自己的财物,就属于处分个人所有财产的范畴,不构成放火罪。反之,构成放火罪。 5、区别一罪和数罪 行为人在实施杀人、强奸等犯罪后用放火的方法焚毁罪迹的,应区分不同情况处理。如果行为人消灭罪迹的放火行为不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按所犯的罪从重处罚,不另以放火罪实行 数罪并罚 ;如果行为人消灭罪迹的放火行为是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则应另以放火罪与前行为构成的犯罪实罪并罚。 正确认定放火罪,其实对定罪判刑都是有所影响的,毕竟在进行处罚的时候,肯定是按照《刑法》中规定的量刑标准,同时结合实际的犯罪情节作出。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放火焚毁自己的房屋或其他财物,确实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则不构成放火罪。
放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法律主观:
认定犯罪分子的行为构成放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法律客观: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放火罪的构成要件
并非所有的用放火方法实施的犯罪行为都构成放火罪,关键是要看放火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法律分析】
1、放火罪的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也就是说放火行为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者使不特定的公私财产遭受难以预料的重大损失。2、放火罪的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放火,就是故意引起公私财物燃烧的行为。3、放火罪的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由于放火罪社会危害性很大,所以本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放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4、放火罪的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会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放火罪的构成要件
放火罪需要以下构成:
1、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侵犯的对象,主要是公私建筑物或者是其他公私财物;
2、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体罪名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其侵犯的对象,主要是公私财物或者其他公私财物。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放火,是故意引起公私财物燃烧的行为。放火的行为方式,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的。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由于放火罪社会危害性很大,所以依据法律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放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放火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法律分析】
放火罪的构成要件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根据相关规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体罪名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侵犯的对象是公共安全。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是不特定的。侵犯的对象主要是公私财产或其他公私财产。客观上表现为放火焚烧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所谓放火,是故意引起公私财产燃烧的行为。放火的行为方式可以是行也可以是不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因为放火罪对社会危害很大,根据法律规定,十四岁以下十六岁以下的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主观上是故意的,即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放火罪的构成要件
放火罪的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也就是说,放火行为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者使不特定的公私财产遭受难以预料的重大损失;
2、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放火,就是故意引起公私财物燃烧的行为;
3、主体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由于放火罪社会危害性很大,法律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放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会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放火罪的立案标准:
1、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
2、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
3、造成十户以上家庭的房屋以及其他基本生活资料烧毁的;
4、造成森林火灾,过火有林地面积二公顷以上为重大案件,或者过火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面积十公顷以上的为特别重大案件;
5、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综上所述,在司法实践中,危害公共安全罪有很多的认定类型,放火罪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有关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判罚,应当根据放火罪的犯罪事实和造成的社会影响及损失来进行认定,一般情况下,应当根据放火的范围及是否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比如对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了恶劣影响来界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罪】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罪】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放火罪的构成要件
法律解析:
放火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1、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本罪也要 承担刑事责任 ; 2、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4、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 危害公共安全 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从十四周岁下调至十二周岁。原《刑法》第十七条中增加一项: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放火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法律分析: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也就是说,放火行为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者使不特定的公私财产遭受难以预料的重大损失。这种犯罪后果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往往是难以预料的,甚至是行为人自己也难以控制的。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放火,就是故意引起公私财物燃烧的行为。放火的行为方式,可以是作为,即用各种引火物,直接把公私财物点燃;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故意不履行自己防止火灾发生的义务,放任火灾的发生。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由于放火罪社会危害性很大,所以本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放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会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如果不是出于故意,不构成放火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