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宅基地纠纷该如何处理(关于农村宅基地的法律规定)
农村宅基地纠纷处理办法
农村宅基地纠纷处理办法有:
1、进行协商解决;
2、进行行政解决;
3、通过司法解决。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买卖合法吗
按照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买卖不合法,但宅基地上建的房子可以在本村合法买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是经本村村民委员会同意,且最终取得乡级政府的批准;
2、是转让人与受让人同为本村村民;
3、是受让人无宅基地,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
农村宅基地矛盾处理方法
法律主观:
多年来,国土局掌握和积累了一些有效解决农村宅基地矛盾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一些棘手的土地矛盾纠纷进行钝化,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巧妙地利用这些工作技巧可以收到化干戈为玉帛的良好效果,做好农村宅基地矛盾纠纷纠纷调处工作,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方法一:政策攻心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法律 法规 不了解或者是不懂的人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向当事人宣传国家的土地政策法规;其次是结合土地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对照法律条文的具体条款,进行逐词逐句的分析讲解,让其了解违背政策将承担的后果;第三是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可以使矛盾双方心悦诚服的接受我们的调解。 方法二:换位思考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善解人意和愿意谅解人的人群。所谓的换位思考法,就是将矛盾双方的位置进行互换,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上,让其感受对方的态度和承受力,使其在思想上发生转化,最终取得矛盾的化解。 方法三:推心置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性格直率的人群。在调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我们要敞开心扉说亮话,讲出心里话,讲一些真实可信的话,让对方能够完全接受,使对方能够感到,从而打动对方的心声,取得对方的谅解和理解。这是最容易、最有效的土地矛盾纠纷调解的方法。 方法四:典型案例引导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注重现实的人群。在处理土地矛盾纠纷中,我们适时地引用身边的正反典型案例引导矛盾双方当事人,以人说事,以事说人,以古说今,让其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在土地矛盾纠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典型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明白其中的益处和害处,从而弱化土地矛盾纠纷,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方法五:初始矛盾快速制止法。俗法说:“小漏不补,大漏受苦。”土地矛盾纠纷也是这样的道理,在矛盾纠纷的初发阶段,作为国土部门就要早发现,早介入,早制止,早处理,国土管理人员要深入矛盾一线,面对矛盾,正视矛盾,控制矛盾,不让矛盾扩大化,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重点要把握“早”和“快”这两个环节,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六:偏激矛盾冷处理法。这种方法适用土地矛盾比较重大和突出的纠纷,最适用于对 法律知识 和方针政策不全面了解的人群。矛盾的双方如果是对政策法规一知半解的人,说懂也不懂,说不懂也不全懂,自认为对政策法规了解的人,最容易把矛盾纠纷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由容易解决变成难以处理,处理这类矛盾纠纷就不要过于热情,要外冷内紧,表面上冷淡,实际上要重视,更不能草率和着急,切不可急于求成。必须让矛盾的双方尽情地诉说和发泄,这个时候,矛盾双方的情绪是很难控制的,负责调解矛盾的国土人员不要去作任何的解释和调解,把矛盾纠纷的双方“晾”在一边,也就是把矛盾纠纷进行“冷却”,等矛盾纠纷双方情绪稳定下来,这个时候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法律客观:
《土地管理法》
第六十二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人均土地少、不能保障一户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在充分尊重农村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保障农村村民实现户有所居。
《土地管理法》
第七十八条
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农村宅基地出路纠纷处理
法律分析:对一宗宅基地可由两个以上村民共同使用,具有共同使用权,共有土地使用面积可以在共有人之间分摊。对于共同使用的宅基地在未经共有人同意,部分共有人擅自使用引发纠纷的,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查明一方在建房时,对方明知而未提出异议的,可在不妨碍他人和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判令占有人继续使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人与他人合资建房后发生的房屋产权纠纷,因涉及宅基地使用权,处理时应先征求土地管理部门的意见,如主管部门批准双方共同使用宅基地的,可以判决明确各自的房屋产权;如主管部门不批准双方共同使用该宅基地的,可以明确对房屋各自的份额后,判决房屋产权给有宅基地使用权的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六十二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他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44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农村宅基地纠纷处理办法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宅基地纠纷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三种:
(一)协商解决,《土地管理法》第16条第1款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据此规定,公民之间发生的宅基地纠纷,应当先通过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
(二)行政解决。
(三)司法解决,对于侵犯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被侵权人可以不经行政机关的处理,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此外,宅基地纠纷还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来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关于农村宅基地纠纷该如何处理
农村宅基地纠纷处理方式如下:
1、进行协商解决。《土地管理法》第16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所以可知公民间的宅基地纠纷,应当先通过协商的方式处理。
2、进行行政解决。《土地管理法》第16条规定: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这说明当地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处理公民之间的纠纷。
3、通过司法解决。《土地管理法》第16条: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这说明通过协商、行政的处理,公民都不服的,能上法院起诉。
扩展资料
第十六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地管理法